« 返回搜索结果  
邻苯二甲酸酐ICSC: 0315 (4月 2024)
苯酐
酞酐
1,2-苯二甲酸酐
1,3-异苯并呋喃二酮
CAS登记号:85-44-9
UN编号:见注解
EINECS编号:201-607-5

  急性危害 预防 消防
火灾与爆炸 可燃的。  微细分散的颗粒物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禁止明火。  密闭系统、防粉尘爆炸型电气设备和照明。 防止粉尘沉积。  使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避免一切接触! 防止粉尘扩散!  
  症状 预防 急救
吸入 咳嗽。 喉咙痛。 气喘。 呼吸短促。  采取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 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接触 发红。 疼痛。  防护手套。 防护服。  急救时,戴防护手套。 脱去污染的衣服。 用大量水冲洗或淋浴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发红。 疼痛。 角膜损伤。  戴安全护目镜或眼睛防护结合呼吸防护。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取下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食入 有灼烧感。 腹痛。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漱口。 不要催吐。 饮用一或两杯水。 就医。 

泄漏处置 分类与标签
个人防护:包括自给式呼吸器的化学防护服,面罩和防护手套。 适当情况下,首先润湿防止扬尘。 将泄漏物清扫进塑料或玻璃容器中。 小心收集残余物中。 然后按照当地规定储存和处置。 

按照联合国GHS标准

correxcl mark;warncancer;health haz
信号词:危险
吞咽有害
造成皮肤刺激
可引起呼吸道刺激
造成严重眼睛损伤
可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症状或呼吸困难 

运输
联合国危险性类别
见注解。 

储存
与可燃物质、还原剂、强氧化剂、强碱、强酸和食品和饲料分开存放。 见化学危险性。 沿地面通风。 干燥。 严格密封。 只能储存在原始容器中。 
包装
不得与食品和饲料一起运输。 
邻苯二甲酸酐 ICSC: 0315
物理与化学性质

物理状态、外观
具有特殊气味的白色 有光泽的晶体。 

物理危险性
以粉末或颗粒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粉尘爆炸。 

化学危险性
与热水接触,分解, 生成邻苯二甲酸。 与强氧化剂,强酸,强碱和还原剂发生反应。 与氧化铜和亚硝酸钠 加热时 急剧地发生反应。 有爆炸的危险。 有水存在时,浸蚀很多金属。 

分子式:C8H4O3 / C6H4(CO)2O
分子量:148.1
沸点:284°C (升华)
熔点:131°C
密度:1.53 g/cm³
水中溶解度:20°C时 6g/l (反应)
蒸汽压:20°C时 <0.3Pa
蒸汽相对密度(空气=1):5.1
闪点:152°C (闭杯)
自燃温度: 570°C
爆炸极限(空气中,%(v/v)): 1.7-10.4
辛醇/水分配系数对数值:1.6  


接触与健康影响

接触途径
该物质可经吸入其气溶胶和经食入被吸收到体内。 

短期接触的影响
该物质 严重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 

吸入危险性
扩散时,尤其粉末可较快地达到空气中颗粒物有害浓度。 

长期或反复接触的影响
反复或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皮肤过敏。 反复或长期吸入,可能引起哮喘。 见注解。 


职业接触限值
阈限值1: 0.002 mg/m3 (时间加权平均值) 阈限值1: 0.005 mg/m3 (短期接触限值); 阈限值1:(可吸入颗粒和蒸汽): 阈限值1 50: μg/100 cm2 (表面限值); 阈限值1:(经皮);.
阈限值 :(皮肤致敏物) 阈限值 :(呼吸道致敏物);.
阈限值1: A4 (不能分类为人类致癌物);.
最高容许浓度1:呼吸道致敏(SA); 

环境
 

注解
该物质可以在熔融状态下运输。
高于其闪点温度而熔融的邻苯二甲酸酐,且马来酸酐含量不超过0.05%,应分类为UN 3256,危险性类别3,包装类别III。
含有超过0.05%的顺丁烯二酸酐的物质,其UN编号为:2214,危险性类别:8,包装类别:III。
固态邻苯二甲酸酐和四氢邻苯二甲酸酐,马来酸酐含量不超过0.05%时,不受运输法规的约束。
哮喘症状通常在几小时后显现出来,并因体力劳动而加重。因此,必须进行休息和医学观察。
任何对该物质产生哮喘症状的人员,均不应再接触该物质。
不要将工作服带回家。 

附加资料
  欧盟危险性类别
 

ILO、WHO和EU均不对翻译的准确性负责,亦不对其使用负有责任。 ©中文版,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2018